感染!隔离!感染性疾病是如何发生与传播的?
发表时间:2019年05月15日
感染性疾病的定义
感染性疾病是由于病人在治病期间,由于体质和抵抗病菌能力较差,而被感染其它疾病。例如刚做过手术的人,不注意对刀口消毒和保护,容易被感染而不易愈合。还有的病人由于动了大手术,在愈合期间,引起肺炎,这叫感染性肺炎。
症状体征
当致病微生物引起炎症或器官功能障碍的症状时,就称为感染性疾病。病原在体内繁殖,或者是因为病原产生的毒素引起宿主中毒、都是由感染造成的。很多感染,临床上不会有症状或者症状十分轻微,但是感染性疾病最后的结局不外有下列四种:
1.感染终止,致病微生物被消灭。
2.慢性感染,致病微生物持续引起慢性炎症。
3.带原状态,致病微生物对宿主无害,存在宿主体内,可传染给其他宿主。
4.潜伏状态,致病微生物暂时对宿主无害,等待机会,伺机而动。
感染性疾病的分类
1.根据感染病原体来源的不同,常将感染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2.按照感染部位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3. 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即开始了感染的过程。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可被机体清除,也可定植、繁殖,进而造成机体组织的炎症、损伤及其他病理变化。因此按照感染的结局可分为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持续性感染、细菌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等。
预防措施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环境控制 维护生态平衡。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搞好粪便、污水排放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
2.预防接种 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感染性疾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3.防护措施 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乙型脑炎病毒等感染。
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 有很多感染性疾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常应按各地区的病种流行情况,在该地采取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可通过普通的健康检查中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患者、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托幼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严格管理,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岗位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岗位。
5.健康教育 平时经常性的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感染性疾病非常重要,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 有目的地宣传感染性疾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二)防疫措施
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
1.对患者的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
2.对接触者的措施 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
3.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必须经过检疫才准许外运。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
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 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是重点。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
(三)治疗性预防
正确并及时地治疗患者,可尽早终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患者形成病原携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