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知识问答(三)
发表时间:2016年03月29日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统计时是否应包括出院带药?
答:“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顾名思义是统计患者在住院期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以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来表示,但绝大多数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消耗量是由住院药房处方汇总统计得出的,其中包括了出院带药的处方,目前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统计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时包括出院带药。要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控制抗菌药物出院带药的处方。
2.如果抗菌治疗有效,能否减少抗菌药物的用量,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又降低抗菌药物DDD?
答: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能有效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医院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指征,减少不必要抗菌药物使用。
- 严格把握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指征、疗程,避免预防用药适应证过滥、疗程过长。
-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应用指征,避免不合理用药,例如碳青霉素烯类、-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剂等抗菌药物对厌氧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不需要联合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
- 力争病原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要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因为病原治疗较经验治疗更少需要联合用药、可以更少药物获得有效治疗结果。
- 应按照病情轻重程度,以及药品PK/PD参数,合理使用药品剂量及用药次数,可将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并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 抗菌药物工作小组应向全院医生提供医院处方集中所有抗菌药物的DDD信息,便于医生处方时参考。必须注意的是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合理使用,应避免为达到减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目的而减少抗菌药物剂量、缩短疗程等本末倒置现象。
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定义是什么?
答:SSI是指手术后发生在手术切口或手术深部或腔隙的感染。包括三类:
-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计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②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③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下列情况不属于浅部组织感染:①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③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②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有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③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 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②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病菌;③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4.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预防用药时机应如何掌握?什么情况下需要增加抗菌药物给药次数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答:正确的手术预防用药时机一般在手术切开皮肤前30分钟~2小时内给予第一剂药物,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以保证抗菌药物有效浓度覆盖手术的全过程,过早给药无益。对于需要使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的手术患者,应在切开皮肤前2小时开始给予第一剂药物。
择期手术,一般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鉴于最常用的-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多为第一、第二头孢菌素)的血清半衰期一般不超过1.5~2小时(头孢曲松除外),如果手术持续3小时以上,或手术出血量大(>1500ml),手术中需要再给一个剂量,否则在其后的时间里将失去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
5.控制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除了预防用抗菌药物,还应该采取哪些综合措施?
答:预防用抗菌药物不是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唯一措施,也不是最主要的措施。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最主要的措施包括:围手术期处理和无菌操作。进行外科手术患者需要在术前对一些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如血糖控制、营养状况改善、器官功能纠正等,术后注意保持引流通畅、无菌敷料更换、患者早期活动等,术中严密无菌操作、保护组织、患者保温等对预防感染有重要价值,同时提倡术前在手术室即时剪毛或剃毛进行备皮也非常有价值。
6.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剂量是否越大越好?
答:通常,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采用标准治疗剂量或低于标准计量给药,即已足以达到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效果。采用治疗严重感染时增大剂量,是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且明显增加了不良反应风险。
7.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采用何种给药途径?
答:一般采用肠外给药途径(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静脉给药可保障术中和术后短时间内血浆及组织中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能有效防止细菌入侵或定植,从而发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作用。有些手术,如部分需要做肠道抗菌药物准备的职场结肠手术,必要时可于手术前一天分3~4次给药,口服新霉素、庆大霉素或联合甲硝唑。
8.围手术期首次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医嘱应在病房还是手术室执行?医嘱执行的情况应记录在何处?
答:为保障围手术期首次预防用抗菌药物能在切开皮肤前0.5~2小时内给予,或在麻醉开始时给药,术前首次预防用药应在手术室内执行完成。其医嘱执行后,应清楚地标记在麻醉记录单上,或清楚地记录在护理工作记录单上(包括药品名称、单次剂量、途径、溶媒、用药起止时间等内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的所有内容都应清楚记录在病历上,作为临床资料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