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超声合作肿瘤转移病人绝境逢生
发表时间:2019年11月06日
2019年10月29日,我院普外一科与超声科联合完成一例回肠造口还纳+腹壁复发癌切除+肝转移癌微波消融术。
患者因结肠癌合并穿孔于七个月前在普外一急诊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回肠造口术。术后化学治疗6周期,本次为还纳肠瘘入我院普外一科。术前全腹CT增强结果显示:肝右叶S8段环形强化结节,考虑转移瘤;右侧腹壁肾下极可见大小约3.4×2.7cm复发病灶。经过普外一科马良主任团队及超声科杨文双副主任团队的MDT讨论,决定行回肠造口还纳+腹壁复发癌切除+肝转移癌微波消融术。
手术当天,杨文双副主任、王钊主治医师、冷景旭医师及技术人员早早就来到手术室,调试消融设备,再次商讨术中方案。马良主任和杨大卫医师、杨富嘉医师先行开腹手术,游离肝周韧带并向下牵引肝脏,探查肿瘤。术中见肿瘤位置位于8段深部,杨文双副主任超声造影显示:肿瘤大小约3.2×2.5cm,动脉期呈周边环状高增强,中央区未见造影剂充填,门静脉期迅速廓清,延迟期呈低增强。符合肝转移癌超声造影表现。
(超声造影显示肿瘤)
(消融开始)
(消融结束,完全气化)
因肿瘤位置过高,受超声探头所限,决定在保持肝脏向下牵拉的同时,向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行经皮穿刺消融。由于几乎在直视下消融,不必担心穿刺的角度、方向、出血等问题,提高了消融术中的安全性,消融后即刻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消融是否完全。
(消融区域持续无增强,消融完全,消融范围约4.8×2.9cm,覆盖肿瘤区域,达到扩大消融目的,手术结束)
肝脏肿瘤消融十分满意,再次造影显示肿瘤区域完全覆盖,无遗漏。而后由马良主任团队继续行外科手术,回-横结肠吻合+腹壁复发癌切除。手术过程顺利,目前病人恢复良好。
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ple 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是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是指由多个学科医生组成工作团队,针对某一疾病,通过讨论,为患者提供合理、综合、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已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的重要医学模式之一,其目的是使传统的个体式、经验式医疗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小组协作、决策模式。其为国际公认的肿瘤诊疗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成为常态。我国《三级综合医疗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4.5.2要求:对疑难危重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多学科综合诊疗,建立多科协作机制。多学科协作诊疗开展,进一步推动了多学科交叉发展,通过不断整合医疗资源,提高了医院的专业水平,为患者确定了最佳的诊疗方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同时,多学科协作诊疗开展病例讨论不仅可综合各个科室技术专长,而且能彰显各个科室的学科优势,年轻医生通过MDT讨论和学习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临床经验,从而更快地成长。
超声引导下肝脏微波消融术简介
超声引导下肝脏微波消融术是指在超声影像实时引导下对肝脏肿瘤进行靶向定位,将消融针经皮经肝穿刺置入肿瘤内,利用微波的局部致热作用,短时间内使病灶组织内产生大量热量,肿瘤因高热瞬间热凝固坏死,使肿瘤明显缩小或消失。
肝脏肿瘤微波消融的优势:
- 超微创:针眼大小切口一周内愈合,住院时间短。
- 损伤小,保留功能:消融时对周围组织器官无破坏和损伤,恢复快。
- 安全性高:超声实时监测,消融范围和时间可控。
- 消融效果评定及时、准确:术后即刻进行超声造影,评估消融范围,保证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 耐受性好:年迈、体弱患者均可实施手术,复发病人可重复手术。
- 与外科手术团队合作,在对大的病灶切除后,对小的卫星灶消融,可以做到直视下实时监测,既保证手术效果,又可提高消融手术的应用范围和安全性。
肝脏肿瘤微波消融适应症:
- 直径≤5cm的单发肿瘤和最大直径≤3cm,数量在5个以内的原发、复发或转移性肝肿瘤。
- 肿瘤距离膈肌、胆总管、左右肝管、胆囊、胃肠道0.5cm以上。
- 尤其适用于特殊部位手术切除困难、肝功能差或门脉高压不能耐受手术切除的肝癌的治疗。
- 转移性肿瘤对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敏感者,热消融可与化疗或内分泌治疗联合应用。
- 肝移植供体等待期的过渡治疗。
咨询地点:四平市中心医院一号楼6楼普外一科
四平市中心医院门诊三楼超声科
联系电话:0434-3648261 0434-3648152
联 系 人:马良主任 杨文副双主任 王钊主治医师 冷景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