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大意了!低血压可不容小视
发表时间:2020年10月26日
前言:
在生活中,大家对高血压往往比较重视,但是对低血压少有关注,殊不知低血压的危害不亚于高血压。
低血压一般指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 mmHg,但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一般低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症状,一些血压骤降患者常出现以脑供血不足为主的症状,如头晕、眼黑、肢软,甚至可以出现晕厥或休克等。
一、常见低血压原因及症状
体位性低血压
指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平卧、蹲位突然站立引发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低血压。可引起头晕、黑懵、跌倒,重者可增加脑卒中、心血管疾病风险。
餐后低血压
常在饭后出现,表现为头晕、乏力、发困、眼前发黑、胸痛、甚至晕厥和跌倒等症状。可在餐前、用餐结束时、餐后半小时和1小时分别测量血压。若餐后收缩压较餐前降低20 mmHg以上,则可诊断为餐后低血压。
服药不当引起的低血压
接受降压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压过低或怀疑低血压症状(头晕、头痛、眼前发黑、晕厥等),应及时找医生调整药物剂量。尤其是同时服用3种或以上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监测血压。
疾病及体质虚弱导致的低血压
心梗、脑梗、心律失常、心衰、糖尿病等患者均可出现低血压情况。此外严重的感染、失血过多等紧急情况也会出现。对于一些“亚健康人群”如体质虚弱者、缺少运动者等发生低血压的机会较多,可能间断出现头晕、乏力、气短、精神不振、易疲劳等。
排尿性低血压
排尿中或排尿后突然晕倒,神志不清,发作后2~3分钟恢复正常。多因夜间膀胱充盈后突然排空使腹腔压力骤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而出现低血压。此类患者排尿时最好以手扶物,以防摔倒。
还有一部分身体健康的青少年、女性,无任何疾病,也会出现生理性血压水平较低。
二、如何改善低血压?
对因治疗
体质虚弱者要加强营养,坚持运动,改善心肺功能;因药物引起者可根据医生建议停用或调整用药剂量。对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只能注意体位改变时不要过猛或以手扶物,避免低血压造成其他不良后果。
合理饮食习惯
低血压人群每日清晨可适量饮些淡盐开水,并增加日常饮水量,有助于增加血容量,改善低血压。避免每次进餐过饱!
适当加强锻炼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证足够的睡眠,规律正常的生活。
生活中预防低血压
改变体位动作要缓慢。例如提起、举起重物或排便后起立动作都要慢些。洗澡水温度不宜过热或过冷,因为热可使血管扩张,冷会导致血管痉挛。有下肢静脉曲张的老人,应穿有弹性的袜子、紧身裤或佩戴绷带,以促进静脉回流。
最后教您起床“三步曲”有效预防跌倒
提醒老人时刻谨记防跌倒“三步曲”:起床前平躺30秒,坐30秒,站30秒,无不适方可行走,如果出现眩晕应寻求家人帮助。起床动作过于迅猛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眩晕而诱发跌倒,而“三步曲”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